乒坛王者转身育新苗,这份坚守该点赞!
当刘国梁在场边被球迷戏称为 “不懂球的胖子” 时,没人会忘记他是中国男乒首位大满贯得主;当张燮林耄耋之年仍在公园指导业余选手时,乒坛早已铭记他缔造的女队十冠传奇。这些从巅峰赛场退下的乒坛王者,没有选择安逸,而是沉下心深耕青训土壤,用坚守续写着国球的荣光。
xc体育,XC-Sports,xc sport体育,,XC Sport官方登录,www.xc.com张燮林的转型之路始于半个世纪前。这位以 “直拍长胶削球” 被誉为 “魔术师” 的运动员,1975 年临危受命执掌女队教鞭时,面对的是青黄不接的困境。他提出 “三角色理论”:先做眼光独到的 “采购员”,在全国范围内挖掘璞玉;再当精准施策的 “指导员”,根据球员特点定制训练方案;最后成为搭建舞台的 “推销员”,把新人推向世界赛场。为了夯实基本功,他带着队员在水泥地反复打磨动作,寒冬腊月里汗水浸透运动服;为了丰富打法,他搜集全球选手比赛录像,熬夜拆解战术逻辑。在他执教的二十余年里,中国女队拿下十届世乒赛团体冠军,葛新爱、刘伟等一批冠军选手脱颖而出,国际乒联特授的 “优秀教练员特别荣誉奖” 至今仍由他独占。如今 84 岁的他,还常在 “和谐杯” 赛事上为年轻选手开球,用布满老茧的手传递着对乒乓球的赤诚。
刘国梁的教练生涯则写满了创新与担当。2002 年退役后,27 岁的他成为国乒最年轻的主教练,接手时恰逢国际乒联 “小球改大球” 的规则变革。为了让队伍适应新节奏,他带头研究新球特性,甚至把自家客厅改造成临时战术研讨室。针对不同球员的性格特质,他摸索出独特的培养方式:给内敛的马龙更多自主空间培养信心,对张扬的张继科刻意 “打压” 磨其心性,罚情绪失控的陈玘去农村体验生活锤炼意志。2013 年升任总教练后,他推行 “直通赛” 选拔机制,让所有选手凭实力竞争奥运资格,彻底打破 “论资排辈” 的潜规则。这套 “冠军流水线” 培育出马龙、张继科等超级巨星,14 年间带队斩获 37 个世界冠军,伦敦、里约奥运会实现金牌全包揽。即便 2017 年卸任总教练,他仍用手机流量全程关注弟子比赛,2018 年当选乒协主席后更是推动 “国乒进校园” 活动,让专业资源下沉到基层。
新生代教练马琳的坚守同样令人动容。这位拿过 18 个世界冠军的 “世界杯先生”,转型初期曾因临场指挥遭质疑,2024 年亚锦赛失利后更是承受巨大压力。但他沉下心扎根训练场,陪孙颖莎打磨反手技术到深夜,帮王曼昱调整接发球节奏,在成都混团世界杯上见证弟子保持不败纪录。巴黎奥运会上,他带领女队包揽单打和团体金牌,用奖杯回应了所有非议。在场外,他带着队员走进社区,手把手教孩子们握拍姿势,反复强调 “享受乒乓球的快乐比输赢更重要”。这种亦师亦友的培养方式,让新生代选手在高压竞争中始终保持初心。
从张燮林的 “基本功至上”,到刘国梁的 “创新驱动”,再到马琳的 “温情陪伴”,三代乒坛王者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同一种坚守。他们放弃了俱乐部的高薪邀约,拒绝了安逸的退役生活,把赛场积累的智慧转化为培育新苗的养分。国乒之所以能数十年屹立世界之巅,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 “传灯人”—— 在巅峰时照亮赛场,在转身时温暖青训之路。
这样的乒坛王者,这样的育人坚守,值得我们由衷点赞!

发表评论